「本文来源: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李虎成代娟
6天时间能干点啥?在洪涝灾害严重的卫辉市蓄滞洪区,新乡市委、市政府派出的58支帮扶工作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水电通了,积水清了,垃圾没了;
危房户得以妥善安置;
满目疮痍的村庄正在恢复生机;
受灾群众对今后生活少了茫然多了信心……
8月11日,本报记者到一些重灾村走访。在卫辉市顿坊店乡前稻香村,村民潘志勇正在晾晒衣物和家具。潘志勇家房后是“龙王庙”,东边不远处是“观音庙”。虽然和两位“神仙”做邻居,洪灾袭来,他家还是进了水,地基明显下沉,屋子也出现了裂缝。
看到新乡市生态环境局帮扶工作队队员帮助他们抬家具、打扫卫生,潘志勇的妻子激动地说:“政府天天发慰问品,吃喝不愁。工作队不仅清理街道,还上门帮我们干活,真是啥神仙都比不上咱共产党呀!”
见闻之一:“村里淤泥、垃圾一日不清除,我一日不退!”
8月6日一早,作为新乡市58支结对帮扶工作队之一,新乡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王志文带领队员和志愿者来到前稻香村开展对口帮扶。前稻香村是重灾区,村里污水横流、淤泥满街,村民一筹莫展,工作队从早到晚一直帮村民搬运受淹家具、清理街道垃圾淤泥。吃住在村里的王志文撂下狠话:“大家放心,村里淤泥、垃圾一日不清除,我一日不退!”
在这支帮扶工作队中,党员和青年占了一大半。在局办公室工作的胡锦豪连续6天奋战在前稻香村,领导让他回去休息一下,他说:“我年轻,有的是力气,又没有成家,没有后顾之忧,让我留下来吧!”
工作队队员为村里经济困难群众发起捐款。省生态环境厅主要领导也来到前稻香村调研,协调救灾物资,全力帮助村民灾后重建。在工作队的协调下,截至8月12日,前稻香村两条主要街道的淤泥和垃圾已基本清理干净,农田积水也有望在本周内排干。目前正在进行清淤消杀、疫情防控等工作,组织引导受灾群众开展灾后自救,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见闻之二:“为了帮俺村早一点通电,他们可遭大罪了!”
8月11日中午,在顿坊店乡上马营村村口附近的京港澳高速桥洞下,一辆餐车上放满了包子、绿豆水,百余名穿着红马甲的新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职工志愿者,顶着大太阳,站在路边匆匆吃完单位自备的简易午餐,又接着投入战斗。
“淤泥清走后,得再把地面清理下!”同一时间,在上马营村内,钩机轰鸣,该局四级调研员商金平率领十几名局机关党员干部和志愿者顾不上吃饭,正清理村内最后一处污水坑和坑边的污泥。
“我们局长牛守军8月8日已经带百名党员突击队入村,奋战了一天,畅通了道路;今天我们又组织百余人,把村内最后的死角清理消杀到位。”商金平说。
没电,啥事儿都干不了。8月5日晚,接到对口帮扶上马营村的任务后,他们了解到村里最急需解决的难题是通电。洪灾中,不少高压线杆被冲倒,树木横七竖八地缠着电线,伐树救电是第一要务。当晚11点,队员们从原阳县请来伐树师傅,借来电锯,次日用了一天时间伐掉村内所有倒在电线上的树,为电力抢修打开通道。
8月7日一早,工作队全力配合供电部门抢修,电线杆歪了就扶直,电线断了给接上,电表坏了帮修理,接头不良快检测。
“工作队真中,为了帮俺村早一点通电,他们可遭大罪了!”村民吉正山记得,经过伐树、检修,8月7日晚9点多,等了20多天,上马营村终于通电了。那一刻,围观在抢修现场附近的群众高兴得跳了起来,一个劲儿地欢呼。8月11日上午9点,村上终于有了洁净的饮用水。
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确保生活物资有保障、基本生活有着落。如今,在工作队的帮扶下,上马营村集中安置点的名群众已全部返回家园,村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生产生活秩序正有序恢复。
见闻之三:村里干净了,“包公脸”“落汤鸡”们笑了
8月11日,记者走进顿坊店乡闫屯村,但见村内秩序井然,基本看不到曾经遭受洪灾的痕迹。
村委会空荡荡的办公室里,新乡市税务局帮扶工作队队员看着刚清理干净的院子,拖着疲惫的身子,又开始帮助摆放局里为该村捐赠的办公家具。
“泄洪时,老村内地势高,防范得当,群众家里受灾不太大。可村委会和老村外的30多户村民受灾严重,我们6日进村时,尽管积水基本退去,但到处都是淤泥,无从下手。”帮扶工作队队员段红生说。
新乡市税务局机关党委副书记李学起记得,刚入村帮扶时,街道上好像“垃圾场”。由于淤泥特别滑,稍不注意,队员们就会变成“泥猴”。但大家纷纷冲在前、干在先,让受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爱。
清理街道和群众家里的垃圾时,因群众废弃的家具中有许多钉子和碎玻璃,一不小心,手上、腿上就会伤痕累累。一天下来,队员们衣服干了湿、湿了干,身上长满了湿疹,一个个变成了“包公脸”“落汤鸡”。但看到泥泞的道路干净了,堵在乡亲们家门口的垃圾不见了,大家都露出了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