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周亚夫的悲惨结局说开去

周亚夫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曾经是两朝(文帝和景帝)的大将军、丞相,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最终结局却是牢狱中饥饿而死。得势时候如天上最耀眼的星辰般闪亮,失势时却如同下地狱般悲惨,真如同冰火两重天。   虽然周将军已经作古多年了,但是后人提起时还是唏嘘不已。   纪念周亚夫将军的庙碑不止一处,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师寨乡就有一处。对这位西汉赫赫有名的大将军的纪念方式其中有两幅对联,一是“细柳屯军天子改容成礼,柏林遗冢野人颂德歌功”,横批是“削平七国”;另一幅是“大丞相谏书屡上,真将军壁垒一新”,横楣是“将军府”。   这两副对联是周亚夫将军毕生功德的写照,更是对他功德的歌颂以及对将军的缅怀。   从这两幅对联中也可以看出,周将军一生做了两件事。但是别看只有两件事,哪一件事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定鼎之作。   第一件就是细柳屯军,成功抗击了匈奴的袭扰,保卫了汉都长安。   周亚夫抗击匈奴的事可能有些人不知道,但是要提起细柳屯军马上就会想到周亚夫,千百年来这已成为周亚夫的一个品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高祖刘邦虽然建立了大汉,但是根基在内蒙古阴山一带的匈奴也强大起来。作为游牧民族,匈奴人体格健壮,性情凶悍,骑马射箭,来去如风。他们都是骑兵,这恰恰是汉人的短板。骑兵对步兵的冲锋是致命的,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气吞万里如虎。因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非常之大,一直到了文帝时,北方的边患一直没有解决。

公元前年(汉文帝二十二年),匈奴进犯北部边境,文帝急忙调边将镇守防御。为了警卫京师,文帝派三路军队到长安附近抵御守卫。宗正刘礼驻守在灞上,祝兹侯徐厉驻守在棘门,河内太守周亚夫则守卫细柳。   文帝为鼓舞士气,亲自到三路军队里去犒劳。文帝的车驾每到一处,营中的兵将降街相迎,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特别是对文帝及随行的官员,尽极了恭媚之态。   但是到了细柳营却不同,营门处没有丝毫的迎接气氛,而且营门禁闭,戒备森严,连门都没人开。   文帝的随行官员勃然大怒,下车怒斥,没看到皇上的车架到了,还不赶紧开门迎驾?营门口的兵将不以为然道:只知道有将军的将令,不知道有皇上的诏旨。仍然不肯开门。   直到周亚夫得报之后传下一道将令,文帝等人才得以入内。但是周亚夫正在操演人马,并未出来迎接。不仅如此,还有兵将出来对文帝的车驾定规矩:营中不得喧哗,车驾要慢些行驶。   到了教军场,满身甲胄的周亚夫也没有下马跪拜天子,只是冲文帝在马上抱拳代礼,“介胄之士不拜,请陛下允许臣下以军中之礼拜见。”   文帝随行的官员憋了一肚子的火,从来没有受过如此冷遇,到哪里不是如众星捧月,热烈有加?你的细柳营竟如此别致,皇上来了竟敢视而不见,冷槌慢打,真是作死之举!   都看向下皇上等着他治周亚夫之罪。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文帝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对周亚夫大加赞赏:“灞上、棘门如同儿戏,此乃真将军也!”   文帝果然是慧眼识才之人,周亚不夫不负重望,布疑兵,出奇兵,还创造性发明了对付匈奴骑兵的战法,一战将匈奴兵击溃,保卫了边防。   从那时以后,细柳屯军的故事就流传下来了,成了一个典故。

第二件事就是平定了七国之乱,巩固了西汉的中央政权。

高祖刚得天下的时候,为了安定局面,笼络人心,更重要的是对付异性的王侯,以此来平衡局面。把刘姓的本门子弟全部封为王侯,并赐予封地。皇恩如此浩荡,当然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也为后世诸侯割据埋下了隐患。   公元前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等七国发动叛乱,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跟朝廷对抗。   此时文帝驾崩,景帝在位。景帝便派周亚夫领军平判。然而此时叛军多达0万,正在猛攻梁国,而朝廷的军队只有10万。周亚夫向皇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敌强我弱,且战斗力强悍,正面打肯定不行,应该断其粮草,不战自乱,判乱可平。   景帝就恩准了。周亚夫到了战场上迂回前进,最后把大营扎在了侧后方,据不出战,无论是梁王再怎么求救,还是判军来袭扰,周亚夫坚壁高垒,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后来景帝亲自下诏,让周亚夫出战解梁国之危,周亚夫仍然不为所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但是周亚夫并没有闲着,暗中把叛军的粮草给劫了。军中缺粮,叛军果然不战自乱。周亚夫一看时机成熟,一战将叛军击溃,只用了三个月,便彻底平灭了七国叛乱,维护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   因为这两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周亚夫奠定了他的军事家、大将军和丞相之高位。   但是好景不长,周亚夫便迎来了灭顶之灾。小人进谗,景帝开始疏远他,后来又被扣上了谋反的罪名,直到身陷囹圄,在牢中绝食身亡。一代将星就此陨落,结局如此悲惨,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我们分析一下,周亚夫从叱咤风云到悲惨结局当然是有原因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   一是跟对人很重要。   皇上换了,老子赏识周亚夫,儿子未必真赏识。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文帝在位的时候,视周亚夫为奇才,非常赞赏和器重,而且临死的时候还叮嘱儿子刘启:“以后关键时刻可以用周亚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将军。”但是文帝死后,景帝真正执掌大权了,情况就有些变了。   一个人的优缺点不同的人看当然是不同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文帝觉得周亚夫是个宝,景帝最终却给他定位了个叛臣。   别看是亲父子,做人的差别就是这么大。有千里马还得有伯乐,千里马常有,但伯乐不常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与周亚夫的性格有关。   周亚夫为人忠厚,性格耿直,宁折不弯,宁死不屈。这种人原则性非常强。这既是优点又是缺点,就看怎么说了。如果领导赏识了,这就是优点,相反如果领导不赏识,这就是致命的缺点。   文帝的时候非常赏识周亚夫的这一点,因此这就是周亚夫的闪光点,使他走上了人生的巅峰。但是到景帝的时候就不怎么赏识了,周亚夫的这一优点便成了缺点,还为此搭上了性命。   这里有几件事情,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景帝想废除栗太子刘荣,但是周亚夫据理力争表示反对,这便是景帝疏远周亚夫的开始。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景帝和周亚夫商量时,周亚夫说不可,王信一不姓刘,二没功劳,如果封王信为侯,就是违背了先祖的誓约。   周亚夫如此坚持原则,却得罪了包括太后、皇后及其哥哥王信,还有景帝在内的一大片,里外不落人。

还有一件事,景帝想封归顺的匈奴将军为侯,以鼓励其它匈奴人也归顺汉朝,但周亚夫又反对说:“如果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封侯,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景帝听了很不高兴坚持将那五人都封了侯。周亚夫失落地托病辞职。景帝批准了他的要求。此后景帝又设宴试探,不给放筷子。周亚夫不高兴地要筷子,君臣顶牛,周亚夫拂袖而去,下不来台的景帝只有摇头叹息:太迂太倔,不堪大用!   三是得罪了小人。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因为没有出兵解救梁王,梁王怀恨在心,一进京都到处说周亚夫的坏话,这对周亚夫很不利。   因此宁得罪十个君子,绝不能得罪一个小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