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美食:油桶底油桶底,是大荔县著名的一道民间美食,而最地道的油桶底就出自张家村。张家村的群众家家户户都有做“油桶底”的手艺和习俗。油桶底用料丰富、做法讲究,吃时用筷子挑起,层层牵连一串串被拉起,焦黄的表皮,扑鼻的芳香,吃起来酥脆爽口,让人满嘴留香。据说唐朝在沙苑设牧马监时,牧马人经常到张家吃油桶底。村上一位岁的老人说,在她小时候,她奶奶做“油桶底”就是在村上出名的,这手艺还是跟她外婆学的,算算该有几百年了。每到节日,或者家中来个亲戚、招呼新女婿都少不了做个“油桶底”,就连周围的食堂也把“油桶底”作为招牌小吃招揽吃客,生意旺盛。至于“油桶底”,取名的来历,当地有一种说法,就是过去的油不多,仅剩下桶底的一点油,想炸油饼油又不多,只能用油桶底的一点油抹在锅底烙,所以就叫“油桶底”。在“中国·大荔首届美食旅游文化节”上大显过身手的赵雪梅,是十里奓村一带做“油桶底”的把式,她把做了40多年“油桶底”的手艺展示了一番,让在场的人大开眼界。先是用上好的白面,用开水烫面、合面,揉到有劲道的时候,再把面醒好,然后擀成薄如纸的面体,放上葱末、茴香、花椒等调料、淋上香油后卷好,再切成条状用手拧成麻花形状,用手压扁成10公分大小的圆饼,随后给电饼档涂上一层油,待油发热后把做好的饼放进去上下翻动,等两边皮黄烤熟后拿出,吃时用筷子挑起,那层层不断的“油桶底”,外脆内酥实在是脆香可口,特别是那红黄透亮的颜色,看一眼都会让人垂涎三尺。歇后语:陈牛娃管灶——刚美在张家村,有一个妇孺皆知的歇后语叫做“陈牛娃管灶——刚美”。“刚美”是关中地区的方言,意为“不多不少,正好合适、恰到好处”,与之相近的方言词语有“刚搀”,其言外之意是“美的太”“聊咋咧”“再合适不过了”。陈牛娃(-),祖籍河南长葛县人,年,日军侵略中原,蒋介石在河南花园口炸黄河,虽大部队迁入陕西大荔,定居张家。关于陈牛娃管灶,是有一段故事的。年大炼钢铁,谁家有寸铁就是“藏个美国鬼子”,谁家烟囱冒烟就割谁的“资本主义尾巴”,村民很不情愿的把鏊子、铁锅献出来炼铁。各家各户的粮食、炊具凑起来,吃起了大锅饭。吃集体食堂,按照村里的规定,年老的,生病的,干活的,上学的,可到食堂吃饭,但只准吃不准拿。四百多口人吃饭,十几个做饭的紧忙活。人多无好饭,菜是少油无盐的大锅菜,饭是煮冬瓜、红薯面馒头,至于玉米都当成细粮,很少吃,十天半月喝顿糊糊就挺知足了。管灶的人真不容易,要计划每天的饭菜,做的多就剩下了,造成浪费要挨批判;做少了,社员不够吃,骂你不想让人活了。在一年多实践中,陈牛娃掌握了管灶的窍门,每顿饭不管好坏,做的不多不少,正好够一村(队)人吃饱喝好,以至食堂饭散伙后,大灶上的油盐米面酱醋茶,葱姜辣子调和面,一扫而光,一点不剩。于是就有了“陈牛娃管灶——刚美”的说法。之后,这个歇后语便流传到周围各县,甚至传到甘肃等地。
大美大荔欢迎来稿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