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夏战史No30智者伐交秦晋攻郑之战

春秋时期,率先崛起的郑国,在小霸天下的郑庄公死后,迅速衰落为二流国家。第十任国君郑文公姬踕(jié)即位后,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国,不得不摇摆依附于齐桓公与楚成王两大势力之间。

公元前年,失宠的太子姬华企图借齐国之力夺取郑国君位。郑文公得知后,便杀了太子华及其同母弟公子藏。但郑文公还是不放心,又杀了几个儿子之后,将剩下的全部赶出了郑国,其中公子兰逃亡到了晋国。

公元前年,诸侯霸主齐桓公去世,郑文公见齐国没落,转而依附楚国。

公元前年,晋国公子重耳逃亡时路过郑国。大夫叔詹劝哥哥郑文公以礼相待,郑文公不听劝告。无礼是祸,为了免除后患,叔詹转而劝郑文公杀掉重耳,郑文公不以为然。重耳被拒城外,愤而离去。

公元前年春,重耳回到晋国,登上晋君大位,是为晋文公。逃亡晋国的公子兰细心谨慎地侍服晋文公,很得晋文公的欢喜。

公元前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国战胜楚国,晋文公建立霸业。此战中,郑国是楚国的同盟,郑文公感觉形势不妙,马上派大夫子人九出使晋国讲和。五月九日,晋文公和郑文公在衡雍(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结盟。楚国虽败,但实力依旧雄厚,时隔不久,郑国又暗中与楚国修好。

郑文公这种首鼠两端的行为,让已经成为霸主的晋文公无法容忍。为了使郑国永远依附晋国,晋文公决定将公子兰送回郑国立为太子。

公元前年春,晋国准备对郑国发起试探性进攻,以观察其防御状况。晋文公希望公子兰能为晋军做先导。

公子兰恭恭敬敬地回答道:“臣闻君子虽在他乡,也不可忘记父母之国。现在君上伐郑,臣不敢同往。”

晋文公闻言,不仅不怪罪,反而夸公子兰不忘宗国。

九月十日,晋文公以郑国曾对晋国无礼为由,联合秦穆公率军进入郑郊,秦军驻扎在氾(fàn)南(今河南省荥阳市南),晋军驻扎于函陵(今河南省新郑市北)。晋文公让公子兰在东部边境等候命令。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处于危险中了!假如能请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的军队必然会撤走。”

郑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便请烛之武去拜见秦穆公。

烛之武推辞道:“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如今老了,更不会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寡人没能及早重用您,现在形势危急才来求您,这是寡人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答应了,夜里,郑文公派人用绳子把烛之武吊着放出城外。烛之武拜见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围攻我国,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亡我国对秦君您有好处,我哪里敢冒昧地来打扰您?越过别国而以远方的土地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那为什么还要灭掉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实力增强,贵国的实力也就相对削弱。如果您赦免我国,让我国做您东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出使的人员来来往往,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秦君您曾经给予过晋惠公恩惠,惠公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既然能将我国变成它的东部边境,难道就不会想着向西边拓展边界?如果不损害贵国,西边又哪里还能取得土地呢?灭掉我国,是损害贵国来增益晋国的事情,望秦君三思!”

秦穆公很高兴,就和郑国结盟,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在郑国戍守,然后便单独撤退了。

得知秦军不告而别,上军佐狐偃请求追击。

晋文公拒绝道:“不行。如果没有秦君的支持,我们就不会有今天的地位。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这就不仁义;失去了盟国,便得不到帮助,这就不明智;用相互攻击,来取代相互联合,这就不符合军事原则。我们还是回去吧!”

晋军撤退之前,要求郑文公立公子兰为太子。

郑国大夫石癸劝说郑文公道:“臣听说姞姓是后稷的元妃,她的后代应当有兴起的。而公子兰的母亲就是姞姓的后代。再说夫人的儿子全都死了,剩下的庶子中没有比公子兰更贤德的。现在晋兵压境,只为公子兰请求,没有比这更利于国家的了。”

于是,郑文公派石甲父、侯宣多把公子兰迎接回来,立为郑国太子。然后向晋国求和,晋文公允许了。

秦晋攻郑之战,秦穆公弃盟撤军,导致秦晋之间产生了罅隙。而晋文公虽然没能用武力征服郑国,但还是帮公子兰争得了太子之位,为自己的阵营增加了力量,进一步巩固了其霸主地位。

然而,此战的焦点人物并非晋文公,而是劝退秦军的烛之武。烛之武之所以能成功,凭借的并非是漂亮的外交辞令,而是因为他精准地洞悉了秦晋之间的矛盾。整个游说的过程中,烛之武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通过鞭辟入里地陈说利害,让秦穆公对此战有了清醒的认识,从而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决定派兵保护郑国。

烛之武在此战中的杰出表现,不仅将郑国于危难之中拯救出来,而且在中国军事史上创造了通过谈判说服、消弭战争、争取和平的成功范例。

最后,还是向广大历史爱好者们请教三个问题:

一、秦晋攻郑之战,晋文公究竟是打算灭掉郑国,还是想帮公子兰争得了太子之位?

二、秦穆公弃盟撤兵,究竟是明智的选择,还是短视的行为?

三、郑文公危急求贤,究竟是国家缺乏人才,还是统治者不重视人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