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农网
由“被动性”向“主动性”转变。过去的评选活动,荣誉称号往往被分配,不敢公开,群众有意见,荣誉称号获得者精神上被动,怕别人说三道四,直接与群众形成了隔阂。“户户有好人”选树活动,以户为单位,把最亮的一面展示出来,是群众主动把自己家人推出来的,群众对自家的好人荣誉称号格外珍惜。有的群众前期对选树活动不理解,没有上报好人称号,后来看到多数群众都评上了好人,又主动找村干部要牌子;有的婆婆主动找到村两委干部给自己的媳妇要牌;有的媳妇儿既想让家里得挂个好婆婆,又想让挂个好公公,于是,村干部灵机一动决定授予“好公婆”称号;有的干脆挂上“好婆媳”称号,充分体现了群众的聪明才智。1月13日,《河南老太给儿媳发好媳妇荣誉牌》在抖音发布后,当日浏览量突破万,冲上当日抖音热搜榜。
由“极少数”向“大多数”转变。着眼改变过去“少带多”“小拉大”“干部评、群众看、谁先进谁干”的局面,按照头两年“%覆盖”、第三年“90%达标”、第四年“80%达标”进行顶层安排,通过由全覆盖到逐步收窄的路径,让大多数先进带极少数后进,避免“小马拉大车”的弊端。通过“家家申报、户户挂牌、村村观摩”的方式推进,让农民群众真正参与其中,推动形成以多带少、争先恐后地选树工作格局,让真善美占领主阵地、让正能量成为主旋律。如今,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到村两委推荐自己的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女等,“现在如果谁家没挂上牌、没评上好人,儿子媳妇都娶不到了”“俺闺女在她婆家评上好媳妇,俺脸上也有光”,好多群众认为“谁家没拿到牌,谁家就没好人啦,这个压力真大”,还有的群众认为“挂上了这个牌子,就好像被很多双眼睛盯着,一定得好好珍惜”。通过开展“户户有好人”评选活动,有力弘扬了一个个凡人善举、点滴善行,消除了一场场家庭矛盾、隐形纠纷,让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基层治理、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更加坚实有力。
作者:张新马啸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范亚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