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照耀中国,年建党百年献礼剧,该剧以不同时期的40组人物和闪光故事来记录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年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息奋斗的动人征程的故事。
本期人物:吴祖太(—)。河南省原阳县葛埠口乡白庙村人。建国后,他考入河南省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新乡专署水利局工作。年初,开始参与红旗渠的工程设计,红旗渠工程动工后,吴祖太担任工程股副股长,负责工程设计。年2月吴祖太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道爬山越岭、实地勘测,完成了《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年3月28日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出于对人民群众安危的高度负责,与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李茂德深入洞内察看险情,不幸洞顶坍塌,夺去他年轻的生命,终年27岁。
吴祖太
01相传一生只洗三次脸的地方,一桶水的分量有多重?
林县(现林州),地处河南北部、太行山脉东麓,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汇处,东与安阳县、鹤壁市鹤山区、淇滨区接壤,南与辉县市、卫辉市为邻,西与山西省平顺县、壶关县毗连,北隔漳河与河北省涉县相望。林县大部分地域分布着石灰岩,由于其多裂缝、多溶洞,因而地表水分极易散失。同时由于地下水埋藏较深,开采相当困难,导致整个林县人民吃水困难,需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回来。
为了家里能吃上水,村民们每天都要跑到8公里外的黄崖泉挑水,因为挑水的人很多,不仅要走很远的路,到了之后还要排队。天刚亮就出门,翻山越岭,回来的时候天完全黑了,这在当时的林县是很常见的情况,基本上一天的时间都花在了挑水上。
由于水过于珍贵,村民们平时能节省就节省,平时几乎不洗手、不洗脸、不洗衣服,也只有在遇到大事的时候才会洗脸。外地人都说,林县人一辈子只洗三次脸,出生的时候洗一次,结婚的时候洗一次,去世的时候再洗一次。
在太行山深处,水儿挑着担子小心翼翼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眼看快到家了,高兴地喊了一声:“娘,俺回来了!”
然而由于路远天热,体力消耗过多,台阶绊了一下摔倒了,水全洒了。
这一下水儿吓到了,都顾不上哪摔疼了,第一时间扶起桶,用手捧地上的水、趴在地上用嘴吸水,拼命地想把水收回桶里,但是覆水难收,只能眼睁睁看着水慢慢流走、一点一点地渗入地下。
家里婆婆听到声音出来迎接,却看到水都洒了,虽然嘴里责怪水儿,但却跟水儿一样第一时间趴在地上用嘴吸水,再吐回桶里,努力地想把地上的水捡回来。
我们都知道,覆水难收这个道理,而在那个水比油贵的地方,这一担水,该是多么的珍贵。
水儿看着一地的水,无助地哭着,仿佛天塌了一样。本来以为到这里,这家人的故事就结束了,这时,我们也知道了对于当时的村民来说,水是多么的珍贵。
然而,当镜头切回这一家人的时候,才知道一桶水的分量是多么的重!
水儿因为弄洒了水,心里自责,悬梁自尽了!至今,我无法想象用一条命去抵一担水。然而,这就是当时林县真实发生的事情!一担水让一个家就这么破碎了。
太行山上水贵油,谁知人间几多愁。三尺白绫无情剑,屈斩芳龄少妇头。
这首诗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但是,又能怪谁,又该怪谁呢?
02决定修渠,引漳入林
年初,吴祖太开始参与红旗渠的工程设计,红旗渠工程动工后,吴祖太担任工程股副股长,负责工程设计。
最初该工程叫引漳入林工程,是因为该工程是将山西漳河的水引入林县,后来为了鼓舞林县人民修渠的斗志,决定把引漳入林工程改名为红旗渠工程,寓意高举红旗前进。
同年2月,吴祖太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道爬山越岭、实地勘测,翻阅大量资料,没日没夜地工作,完成了《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
他亲自勘测,指导别人打点,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工作十分辛苦,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心想着尽快修好渠,让村民们能够早日吃上水。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终于到了动工的阶段,一声爆响,引漳入林工程开始了,村民们干劲十足,红红火火开始大干起来。
然而,由于地形十分复杂,期间难题不断,一个不注意就会出问题。王家庄那一段工程,因为爆破时把当初画好的线弄没了,而且村民们也不是专业人士根本不懂,只知道要抓紧干活,等发现的时候,才知道跟预期测定的渠线差了三米。发现这一情况,吴祖太立即喊停,及时跟大家说明情况,自己在一旁思索解决方案。
村长和县委书记为了缓解气氛,两人在一边热烈地讨论着如何招待吴祖太即将到来的妻子,但这一切都影响不到沉浸在自己思维中的吴祖太。思索良久没有头绪的吴祖太起身,让书记再给他点时间。
回到住处的吴祖太,脑子里想到因为洒了水而悬梁自尽的水儿,整个人自责又懊恼。
终于,他想出了解决方案:不修明渠,改修隧洞。想出解决方案之后整个人都鲜活了,跟刘洪亮讲自己的思路:用经纬仪,从王家庄洞口往山顶打点,找到垂直的点,再用水平仪打水平点,他来计算坡度,就能找到洞尾。这个想法若是能实现,那么王家庄的工程就能提前完成。
想到这,吴祖太干劲十足,也顾不上现在是深夜,立即出发去王家庄,坚定地说着:“这渠修不成,我誓不下山!”
又一轮的工作开始,勘测、实地考察、翻阅资料、画设计图……终于新工程开始了。
可就在一切步入正轨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吴祖太的妻子薄慧贞在一次义务劳动中,为抢救一名横穿铁路的学生而英勇牺牲。一天一夜,滴水未进,安葬了妻子,一边哭着一边整理妻子的遗物,想着引漳入林工程离不开他,吴祖太怀着悲痛的心情,带着妻子的遗志再次回到了工地。
带着妻子的遗愿:这渠修好了你就能回到我身边了,吴祖太全心投入红旗渠的修建工作,带着技术人员勘测打点,爬高山、下悬崖,全都亲自上手,确保万无一失。翻山越岭,不畏艰险,饿了啃几口干馍,渴了喝几口山涧水。
年3月,他发现王家庄隧洞有几处裂缝,当即和其他人员研究解决方案。原来在设计时,这个隧洞是单孔洞,但是,山的石质太差,一个洞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压力。
为了保证通水后渠道和王家庄村的安全,吴祖太决定把原来设计的单孔洞改为双孔洞,这样,缩小了隧洞跨度,能够确保隧洞更加坚固,可能就能避免出现问题。
年3月28日,村民们反映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出于对人民群众安危的高度负责,与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李茂德深入洞内察看险情,不幸洞顶坍塌,夺去他年轻的生命,终年27岁。
27岁的吴祖太,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红旗渠。
03“人工天河”红旗渠,悬崖峭壁上的奇迹
新中国的两大奇迹之一:林县红旗渠。一个靠林县人民的双手修成的“人工天河”。横绕太行山腰际,全长公里,工程巨大,灌溉面积十分广泛。红旗渠的建成,不仅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还解决了农田灌溉的问题。
红旗渠工程于年2月动工,至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该工程历时近十年。它以山西浊漳河为起点,修建渠线,将漳河水引入林县。
为完成这一工程,共削平了座山头,架设座渡槽,开凿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座,挖砌土石达两千多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被称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工程总投工万个。总投资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万元,占37%,社队投资万元,占63%。参与群众7万人。
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红旗渠的建成,不仅是一个水利工程的完成,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激励着每一代人,鼓励人们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吃水不忘挖井人,铭记每一位像吴祖太一样无私奉献的“挖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