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旧照看变化
作者:石耀祖
春节来临,大扫除时,我小心翼翼地擦拭家靠电脑桌的墙壁上,挂的三张用灰色塑框装着放大24寸的黑白照片。每当我仰面看到她,就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北京火热的建设场景,想起难忘的学校生活,想起首都交通的变迁。这三张黑白照片,是我年和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专修科学习时,用长城相机拍摄的。时空跨过六十个年头,工作单位变动多次,至今我仍然像宝贝那样珍藏着、携带着、悬挂着。
年,我在县委宣传部工作。一天,宣传部刘部长叫我谈话,他亲切而简短地说;“中国人民大学要办专修科,培养报社总编,县委决定要你去,准备一下”。不久,学校寄来通知,要我9月15日携带行李和日用品,到北京张自忠路一号报到(过去,当地人叫“铁狮子胡同一号”,简称“铁一号”)。接到通知,喜出忘外;随于9月13日,告别刚生下的女儿,安慰得产后风病愈不久的妻子,风尘仆仆到新乡搭火车北上,驶向祖国首都北京。
建国后的中国人民大学,为祖国建设,担负了培养在职干部的任务。我们这批干部到校开学后,分别按军队编班编组,河南、河北、天津的部分学员被编入四班一组,很幸运的住在曾为段祺瑞执政府办公的主搂上。先在校院北部讲台前,聆听了吴玉章校长的教诲,而后开始了新闻业务的授课。
这年国庆节,我们这批新学员,有幸参加了国庆典礼。经过一番紧张的培训,十月一日拂晓,学员们整队走向天安门,被排在广场中央少年军乐队的后面,举着组字的花朵,两人一组轮流休息。十时,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他的战友健步走上天安门城楼,顿时,全场群情沸腾,暴发出“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欢呼声。我立起脚,睁大眼睛遥望天安门城楼,远远望见日夜想见的毛主席,正向人群挥手致意,要不是广场纪严,我高兴的就跳跃起来。游行队伍结束,广场人群有序地舞动着鲜花,涌到金水河畔停下,那时“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响彻云霄。毛主席在城楼边走动,边向欢呼人群挥手。
国庆典礼结束,我舍不得离去,在天安门广场参观、留影。此时,惊喜地发现广场西部,高架参天,机器轰鸣,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我好奇地寻问,原来是建设人民大会堂的工地.,将来建成,国家领导要在这里开大会、议国事。恰在这时,老师开始讲新闻摄影课,而后边讲、边实习时,发给了长城牌方块相机。拍什么,我首先想到的拍下人民大会堂宏伟、热烈、繁忙的建设场面。11月的一天上午,我背着相机赶到天安门广场,选在偏西的地点,以天安门西部的华表、狮子为陪衬,以建设中的人民大会堂为主体,用10的光圈、1%秘的快门速度,侧光拍下宏伟、壮观的建设中的人民大会堂
照片中有当年的长板车,还有个不咋显眼的小烟摊,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隆冬到来之前,首都各大专院校学习苏联的“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开展了“劳卫制”训练。训练项目有跑步、跳高、跳远、扔铁饼、射击等。为争取拍照时间,我加班加点训练。米长跑,要几分中时间在校内跑道跑5个大圈,这项我优势,上学时爱跑步,参加工作,掂著两条腿常下乡,顺利达到标准要求,百米射击打了9.5环,其它也都及了格,发给了“劳卫制”证书。然后,在校内、校外实习拍照其他学员的训练。一次,到《海运仓》运动场(明英宗年间建的大粮仓遗址),来回奔跑,一连拍下学员全部训练的项目,尽管精疲力尽,可在摄影上获得丰收。抓拍的空中飞旋的铁饼、身悬空中的跳高、瞬间冲刺的跑步镜头
活生生地反映当时穿中山装、补丁衣、棉布鞋的青年学员,为练好身体、建设祖国而刻苦训练、不怕劳累、敢于胜利的拼搏精神。今日看看这些珍贵照片,可作为一面镜子,照照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核心价值观;可作为一页教裸书,陶冶青年一代的情操;可作为一剂良药,医治人们心灵上的创伤;更可激励青年一代为建设伟大祖国而献出自己的青春活力。
在“铁一号”,我住在主楼南三层楼室,面向大街,一到深夜,街上的动静听得一清二楚;特别是东四牌路跑的有轨电车的叮当声,格外响亮,震得我烦躁不安,难以入睡,有时还要吃点安眠药,常常盼望早日消除这烦人的躁音。
到了年春夏之交,消除躁音的愿望果然实现了!:街上的有轨电车,逐步换上无轨电车,尽管简易无华,因为她给人们带来舒适、安静,却也令人喜欢爱戴。为庆贺,为纪念,也为市民的便利和安静,我决定拍摄北京首批无轨电车。经一番思索,选择在没有障碍物,而又有“一桥看尽八百年”之称的北海大桥(原为卸河桥)上拍摄。于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中午,背上长城相机,从东四12条胡同站上车,赶往目的地。现场观察,以琼华岛上的北海白塔为背景,以桥上高高的老电线杆为左前景,连续抓拍了行驶在大桥上的无轨电车
然后,迫不及待的速到“铁一号”附近的“七姊妹照相馆”洗了两张,一看,如愿以偿,高兴得眉开眼笑。
如今,当年20多岁年的年轻人,变成了手脚不灵的耄耋老人。可那三张老照片,仍然翩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正视着我们国家从一穷二白,走向富裕、走向强大、走向光明的美景!
个人简介
石耀祖
石耀祖,男,年出生,原阳县城关镇北街西村人。年参加工作,年入党,历任县委秘书处干事、县委宣传部干事、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原阳日报副总编辑、原阳二中校长、原阳二院院长、卫生局副局长(正科待遇)等职。
退休后以”夕阳无限好,奉献无止境”为座佑铭,继续发挥余热,编写了原阳县卫生志、医院三本院志,并为原阳县志供稿。在各级报纸、画刊发表稿件和照片余篇(幅)。先后荣获河南省文化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原阳县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河南省摄影协会会员。其事迹文稿一把余热献给党和人民,年7月被中组部老干部局评为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