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平,那场血流漂橹的战争4两军相

秦国为阻止魏国援赵,答应让韩国把垣雍(即衡雍,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原武镇古城村)还给魏国,离间六国合纵。

公元前年(魏十七年,楚考烈王三年,韩桓惠王十三年,赵孝成王六年,齐废王五年,周赧王五十五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燕武成王十二年)初,秦国再次发动战争机器,秦昭襄王命左庶长王龁率军攻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到赵国境内,赵孝成王命廉颇率二十多万大军救上党,在长平接应上党的百姓。[1]

[1]《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四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军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廉颇迎战,秦、赵两军在空仓岭以西的山谷遭遇,长平之战爆发。初战时,赵军攻击秦军的哨兵,秦军的哨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随后,廉颇大举反击,战事扩大,秦军先用弩兵远程射击,万弩齐发,使赵军每前进一步都得付出很大的代价。紧接着,装备有矛、戟、铍的秦军主力步兵协同作战,冲击赵军阵地,赵军损失惨重。

赵军素以能征惯战著称,廉颇乃沙场老将,以勇气闻于诸侯,竟遭此失利,赵孝成王闻讯后焦躁不安,召来楼昌和虞卿商议,想亲自率军与秦军决战。楼昌认为这样做无济于事,不如派重臣去秦国议和。虞卿认为秦国已决心击败赵国,很难议和,不如派使者携带珍宝去楚国、魏国活动,使秦国畏惧天下诸侯合纵抗秦,这样议和才能进行。赵孝成王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而是与平阳君赵豹相议,派遣郑朱入秦,商讨议和事宜。秦国接纳了郑朱,赵孝成王又召见虞卿商议,虞卿劝谏道:“大王的议和不能成功,赵军必定被击败。天下诸侯祝贺秦国获胜的使臣都在秦国了。郑朱是个显贵的人,他到秦国,秦王和应侯一定大加宣扬给天下诸侯看。楚、魏两国认为赵国到秦国求和,必定不会救援大王。秦国知道天下诸侯不救援大王,那么议和是不可能成功的。”秦国为了麻痹赵国,并争取时间加紧军备,以便给赵军严厉一击,果然对郑朱勤接待。应侯范雎把郑朱使秦之事大肆宣扬给诸侯使臣,又迟迟不肯与赵国和谈,还有意透漏秦、赵已经和解,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六月,王龁攻破赵军阵地,夺下两座障城,抓获赵军四名都尉。

七月,赵军在空仓岭(赵西壁垒)高筑围墙,坚壁不出。秦军发起攻坚战,突破高平关,俘虏赵军两名都尉,攻破赵军阵地,夺下赵西壁垒。至此,空仓岭防线易手,成为秦军的第二道防线。

秦军攻势锐不可当,赵军三战三败,损失很大,廉颇深知秦军厉害,因此立即改变策略,放弃丹水西岸阵地,全军撤退至丹水东岸,固守东壁垒,利用地形与秦军对峙,以图消耗秦军的锐气。空仓岭防线易手后,王龁率军长驱直入,深入至丹河西岸。丹河遂为秦、赵两军所共有,赵军固守丹河东岸,秦军占据丹河西岸,两军隔岸对峙。秦军在丹河以西沿山修筑壁垒(秦西壁垒),作为自己的第三道防线。

秦军屡次挑战,赵军坚守不出。秦军始终不能跨越丹河一步,王龁一筹莫展,战事陷入胶着状态。

秦军远道而来,久攻不下,战局开始对秦军不利。双方巨大规模的军事对峙给两国的后勤补给都造成了空前的压力,相传廉颇曾在东壁垒的大粮山唱筹量沙以迷惑秦军,反映出秦、赵两军都缺粮的困境。秦国的粮食主产区在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和江汉平原,后勤补给线漫长。赵国的粮食主产区在华北平原,但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其经济实力无法支撑如此巨大的消耗。赵国被迫向富庶的齐国求援,可是齐国不愿意借粮,因此赵国更是急于结束战争,加上阏与之战赵奢大败秦军,使得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认为如果集中兵力决一死战,秦国或许并非不可战胜。[2]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畏惧秦军、怯缩不战很是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3]

[2]《战国策·齐二·齐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

长平,那场“血流漂橹”的战争(3)廉颇的防线

长平,那场“血流漂橹”的战争(2)王龁的攻势

长平,那场“血流漂橹”的战争(1)天降礼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