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道北端,古圃田泽南岸的沙岗上坐落着一座古城,历史上名唤东周,今叫古城村。该地原属管城区圃田镇东周村委会,现为五洲汇富社区,是古称“水磨五洲”之一,现已纳入郑东新区。
古城源于何时?据李吉甫撰历史地理书籍《元和郡县图志》载,“城,县东六里,晋荀林父帅师与楚子战于”。《郑州市志》也说郑州东7千米古城村为城,年该村出土的清代乾隆年间名人周天章墓志铭记其葬于郊城边。虽然有许多记载,但历史上许多史学家对把郊城定于此提出质疑,从史书记载中考证,《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楚军“次于管以待之。”
“晋师在敖、鄗之间。”晋楚两军对垒于郊。从乙卯及黄昏“楚师军于”,“丙辰,楚重至于,遂次于衡雍”,衡雍古城在古卷县东南,即今新乡市原阳县原武镇西北。考虑当时多步骑及辎重、器物、粮食等,行动之不便自明,六月乙卯日战,丙辰到达郊,从楚军行进之路线及衡雍的位置,从《水经注·济水》所载“济水于此,又兼郊目。
《春秋·宣公十三年》晋楚之战,楚军于郊。即是水也”,我们可知自唐代以来误把城从黄河边移到了圃田泽南岸,这是明显的历史错误。既然如此,那么古城是什么城呢?年以后的数年间,通过数十次对古城村的调查,发现古城建于古圃田泽南岸的沙岗边缘,城墙东、西两侧较直,南城西南角向东米后又向南扩米,呈拐角状,西城墙残存米,南城墙长米,北城墙已无存,估计早已塌入古圃田泽中了。
在古城西南角小学院内发现用长方形泥砖垒砌的空心土柱,高8~9米,直径1.5~2米不等,空洞内保留有灰烬和烟熏痕,推测为烽燧(烽火台)。年7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古城村南侧发现一处商代中期至末期的大型古代村落遗址,郑煤机建厂时发掘出大面积商代晚期建筑基址。
关于该城的时期,从目前暴露的夯土层、夯窝看应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城址,但当地口头传说这是西周灭殷以后武庚禄父的封地,古音中因“依”“殷”相近,传为“依城”,所以当地也传说叫“太子城”。并说武庚禄父被诛后就埋在城外,当地广泛传说:“夏埋岭,殷埋洼,大清埋在半山下。”
“东八步,西八步,离城还有十八步,地下葬有庚王墓。若能找到庚王墓,富顶河南一国度。”关于古城还有许多传说,当地把西南城角称为“点将台”,南城墙中部尚有城门可辨,西南城墙外尚保留有几十米宽的大沟,当地传说是赛马场、练兵场,实为护城河遗迹。城中东部为城内制高点,当地群众传为监禁犯人的地方,不知会不会是监狱。东城门外米有5米多高的双峰夯土岗,当地称之“门仓岗”,可能为门阙台。
另外城北还有“跑马道”,城西北角有“寺坡顶”,城北有块洼地叫“莲花池”。当地群众在城东取土卖沙,曾发现许多战国和西汉墓葬如今这里已辟为现代化居民小区。放眼望去,道路纵横,街道笔直,现代建筑物林立,商铺遍布,其间还有别墅建筑,一派城市景象。
社会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美好的生活,外来的人也逐渐增多,古老的文化遗存和历史传说已很少有人知道了。而郑州商城作为商代前期都城使用达多年之久,至今尚未发现商王陵、大型祭祀遗址等。
古城村作为大商都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有这么重要的历史传说和大面积商代遗址,会不会有殷末武庚禄父之墓呢?全社会,尤其文物工作者能否下大工夫,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呢?人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