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赵黎昀唐强
编辑于德江
小e划重点:
1、行业已进入隆冬:今年一季度,去年仍盈利的牧原股份也亏损52亿元,10家上市猪企已合计亏损超亿元。2、养猪持续亏损,中小规模的养殖场迫于现金流压力不得不退出市场,华东部分地区散养户退出比例达到60%-70%。3、作为衡量生猪产能的重要指标,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今年3月份已经降至万头,环比下降1.9%,同比减少7.86%,接近于万头的基础保有量。4、“近期的猪价上涨更多是源于需求端的拉动,未来走势如何,还要看供应端的具体情况。”5、在非瘟、新冠双重疫情影响下,当前生猪消费端疲软,市场存在供大于求情况,加上饲料价格较高,成本与售价存在严重剪刀差,行业尚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目前看来,这一情况至少要到三季度,才有可能出现反转,悲观来看要到四季度才会出现周期反转的可能。”6、“能繁母猪去化,未来一段时间的生猪供给量或可持续走低,但当前生猪出栏量依然相对稳定充裕,加之猪群结构改善、生产性能提高带来的影响,对于是否可宣称‘拐点’来临,目前尚不能做出简单的判断。”这一轮最强猪周期,何时能反转?市场陷入分歧:乐观派认为,国内生猪价格4月以来显著回温,部分养殖类上市公司的股价已经有所体现,周期拐点即将来临;谨慎派则表示,粮食价格推高养殖成本,产能去化尚未完成,供应充裕叠加需求疲弱,生猪企业大幅亏损的局面会持续,行业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磨底期。
双方也存在共识,生猪养殖是周期属性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经历大起大落后,开启新一轮循环是大概率事件,市场在等待猪周期反转。
近期,证券时报·行业e线记者组深入采访龙头上市公司、中小养殖户、业内专家等生猪养殖行业参与主体,试图展现新一轮上行周期前的真实图景,帮助投资者判断猪周期进程几何。
散户大量出局
中小规模的生猪养殖散户,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实力薄弱,掌握信息不全面,防疫水平较低,很难扛过一轮完整的猪周期。生猪养殖散户的优势在于“船小好掉头”,在每一轮周期低谷震荡过程中,可以快速反应,实现自我淘汰,或者认亏出场。等待新一轮猪周期上行方向确认,养殖散户又会快速加入,追赶行情。
因此,生猪养殖散户是否完成产能去化,可以作为猪周期是否处于底部的判断依据之一。
河南新乡原阳县的养殖户李华(化名)仍在坚持,但情绪已然不高。“这两年猪价一直不好,赔了不少钱,现在也就随便喂喂。”对于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提到的猪价回暖话题,李华不以为然,“去年也涨过一波,但没过多久就又跌下去了,横竖也都是赔的。现在这个情况,就是价格涨了也没人愿意养猪。”
年高峰期,李华这个并不大的小养殖场内育肥着四、五百头生猪,显得有些拥挤,彼时猪价逼近20元/斤,头均盈利有两千多元。而当下,肥猪仅剩几十头,可供后续繁衍增产的母猪不足十头,养殖场显得空荡了很多。
周边十里八乡,像李华这般大幅降低养殖规模,甚至弃养的养殖户不在少数。李华说,目前本村养的生猪总数不超过头,上波高价期新进的养殖户去年就不干了,仅有个别老养殖户还养几头维持。
维持的办法是“穷喂”,尽量降低高企的养殖成本。“这两年玉米、豆粕价格越来越高,猪又卖不上价。”趁着五一假期前的一波小涨行情,李华又急忙卖出家里的三头肥猪。“现在都不敢养太大,斤左右能卖就卖,喂猪成本太高,养越大越赔钱。”李华说。
为了节省成本,李华喂养的猪料早已不敢使用营养更为均衡丰沛的饲料,豆粕价格上涨后,菜粕等相对便宜的替代料也都用上了。即便如此,养殖散户的资金压力依然较大,“只能用穷喂法”。
李华已经瞄上了其它门路,近期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