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典故出自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娄师德传》:
武则天与李治像
娄师德的弟弟得到朝廷的重用,被任命为代州刺史,成为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
上任之前,先来到哥哥家中,向哥哥辞行,征求哥哥的意见,并询问还有没有什么需要交代的。
娄师德说:"兄弟,我已贵为宰相,你又要担任地方大员,我们家族可谓荣宠至极了。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对咱们羡慕嫉妒恨的,大有人在,要免受其害,你怎么办?"
弟弟马上跪在地上说:“哥哥你放心吧,以后就算有人往我脸上吐唾沫,我一定会忍耐下来,自己擦干净,决不和他计较,不给哥哥填麻烦。"
娄师德摇了摇头,语重心长地说:"这就是我担忧你的地方。别人发怒后,把唾沫吐在你的脸上,你呢,不和他计较,一擦了之,但是他的怒气仍不会消停,一定加重恨你。听我的,兄弟,如果以后别人往你脸上吐唾沫,你微笑着忍受住,就让它自然干了。小不忍,则乱大谋啊,切记,切记。"
娄师德胸怀宽广,忍让能力竟然到了如此程度,因此,后人把“唾面自干”这个典故比喻胸怀宽广,逆来顺受,极度忍耐而不加抗争。
作者注:这让我想起张良拾履、韩信胯下之辱,大人物欲成大事业,必有大胸怀。相反李广眦睚必报,斩杀霸陵尉,气量何其狭小。不得封侯,难道与此无关吗?
再简单介绍娄师德的几个小故事吧:
娄师德(公元年-年),字宗仁,今河南原阳县),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
娄师德20岁的时候便考中进士,起家江都县尉,累迁至监察御史。西征吐蕃,立有战功,授殿中侍御史、河源军司马,迁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长寿元年(年),娄师德任夏官侍郎、同平章事,出任河源等军营田大使、检校刑部尚书。万岁通天二年(年),再次拜相,迁纳言(古代官名),出任陇右诸军节度大使。
圣历二年(年),娄师德病逝,追赠凉州都督,谥号为贞。
一、老实人的幽默
武则天时期,某年大旱,为祁雨,朝廷颁布禁屠令,禁止屠宰捕捞。当时娄师德担任御史大夫,到陕西视察。大领导来了得好好招待啊,吃饭时,厨子送上来一盘羊肉。娄师德不悦道:"皇帝严禁屠杀,怎么能上羊肉呢?"厨子解释道:"这只羊是被豺咬死的。"娄师德笑道:"这只豺也太懂事了。"于是吃了羊肉。一会儿厨子又端上一盘鱼,娄师德又问:“这鱼怎么回事啊?”。厨子又说道:"这只鱼是豺咬死的。"娄师德哈哈大笑道:"你真笨啊,豺怎么能咬死鱼呢,你说是水獭咬死的,不就好了吗。"
据说这就是武则天的模样
二、肚量大如海
娄师德曾与李昭德(武则天时期也任过宰相)同朝为官,娄师德因身体肥胖,行走缓慢,李昭德多次停下等着他,他还是赶不上来。李昭德不禁生气地笑话道:"你真是个乡巴佬啊!"娄师德也不生气,自嘲笑道:"师德不是乡巴佬,那谁是乡巴佬啊。"
娄师德到并州巡视,与随同下属在驿馆吃饭。他发现自己吃的是精白米,而下属吃的却是粗黑米。便把驿长叫来,责备道:"招待客人,为什么你用两种米呢?"驿长惶恐解释道:"太仓促了,一时没那么多精米,只好给您的下属吃粗食,真对不起。"娄师德释然道:"哦,那不怪你,是我们太仓促,导致你来不及准备。"然后,自己也换成了粗食,与下属同吃。
三、荐贤狄仁杰
娄师德曾向武则天推荐狄仁杰,武则天很认可,后来拜狄仁杰为相。狄仁杰对此毫不知情,由于政见不同,狄仁杰多次排挤娄师德,最后将娄师德外任。一次,武则天问狄仁杰道:"娄师德贤明吗?"狄仁杰道:"他担任将领谨慎守职,是否贤明,我就不知道了。"武则天又问:"娄师德知人善任吗?"狄仁杰回道:"臣曾与他同僚,没听说过他知人。"武则天笑道:"我用你为相,就是娄师德举荐的,看来他确实知人啊。"然后,命人拿出娄师德举荐的奏章。狄仁杰看后大惭,由衷赞道:"娄公盛德,被他宽容相待,我却不知道,我差他太远了!"
附《新唐书·娄师德传》原文:
娄师德其弟守代州刺史,辞之官,教之耐事。师德:"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全先人发肤?"其弟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忧:"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